English

向灵魂付出美感

1999-05-12 来源:中华读书报 王以培 我有话说

记录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对于作者同时代的人而言,比较容易产生共鸣;即使没有共鸣,至少也能唤起回忆,而仅仅这一点,对于大多数对文学没有太高要求,或没有太好的鉴赏力的人来说已经足够了,可就文学本身而言,是远远不够的,因为等时过境迁,后世的人能付出多少理解与同情?他们并不会为前辈的痛苦经历而伤心落泪,因为他们并没有这方面的切身体会。而纳博科夫在《洛丽塔》中记录的却是一段心灵的历史,——各个时代的人类的心灵存在着本质的相似之处,这也是文学得以流传后世的根本原因。

纳博科夫再现的正是这样一部心灵的历史:它从现实历史中“滑落”,或远离现实的风暴,却深深浸入生活与生命本身,在人们以为“脱离现实”的地方,打开另一扇更为辽阔的生活之门,进入了一个更深远更精彩的生活与生命世界,其中的一草一木如缤纷的万花筒,折射出心灵的光芒,生命的灵光。

“洛丽塔,我生命之光,我欲念之火。我的罪恶,我的灵魂。”——围绕着一位鳏夫,一个“变态者”(其实是一正常的成熟男人)疯狂地爱上一位十二岁的小姑娘洛丽塔的故事,作者抖落出了一种历经沧桑的男人心内所蕴藏的“绝望的诚实”与“残酷奸诈的罪恶”。这份灵魂的自白书并不是一部忏悔录,也不是一种对自身罪的炫耀,全书以一幕幕出神入化的场景和“诡辩的言语”向世人昭示了这样一句潜藏在人们心底的诗句:“人性中道德感是义务,/我们必须向灵魂付出美感。”而这种美感浸透了《洛丽塔》的字里行间:“他是个种族杂烩:瑞士籍,法国、奥地利混血,血脉里还有少许多瑙河的水质……”;“我记忆中童年的太阳已经从记忆的洞穴和幽谷上沉落……”;“我们一同走进温暖的绿色浴室的镜面,它倒映出一棵白杨在蓝天里和我们在一起……”;“我的洛丽塔身上混和了温柔如梦的孩子气与一种怪异的粗野……”——这些细节,在书中如洛丽塔的身影——“苹果绿一闪,溜达出去了”。它们不仅来自灵感,也并非出自单纯的“才华”,细心的读者会从中领会到深厚具体而又丰富璀璨的生活体验——爱与罪恶交织,苦难与极乐融于一体,如晶莹剔透的水晶。水晶最适于传于后世,《洛丽塔》正是这样一块水晶,其中的杂质与罪恶都因心灵的熔炼而变得晶莹、纯粹。

读《洛丽塔》,一心想体味一下其中的语言,因为听说作者是一位“语言天才”;可细读之后我才发觉,在《洛丽塔》中,与其说语言文字被炼就得炉火纯青,不如说作者的心灵在“罪恶的生活”里放射出异彩——这是另一种锤炼。而相比之下,许多咬文嚼字的“学者文人”在这一方面不仅欠缺,甚至比常人还差得远。

的确,无论在中文作品或译著中,我常发现这样的情形:一些老气横秋的文字或精雕细刻的语言之下,藏着一颗极其苍白、平庸的心灵。花言巧语骗不了人,要骗也顶多骗个一两年;痛苦的经历也骗不了人,假如其中包藏着猥琐的心灵。而随着现代生活的日益丰富,一代代智慧儿童早早地觉醒,他们一眼便能识别真伪;他们的目光正像洛丽塔的目光一样,正热切地召唤着勇敢者的心灵,大胆地“向灵魂付出美感”,向生命付出恋情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